环城七十里 电影原声带

环城七十里 电影原声带

  • 流派:Soundtrack 原声
  • 语种:国语
  • 发行时间:2014-06-18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电影《环城七十里》讲述了学生陈嘉、孙熙文在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所经历的故事。整部电影将伴随着14首原创民谣娓娓道来。30年来内地首部音乐电影,打造最具人文情怀的东方影像。 青春、校园,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共鸣,只是每个人感动的点各不相同。青春就像环城,那些告别就像那个终点,你早就心知肚明会走到那一天,却依然毫不犹豫、执着坚定的走着。只有回首观望的时候,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岁月才会那么的弥足珍贵。 主题 影片的四个故事,表现的是因爱而成长的青春。 第一章写林佩曦,这个美丽的女子忽而清丽忽而浓艳,来去飘忽,仿佛是四个少年青春期的绮梦。当孙熙文放弃名校学生或出国或保送的既定前途,转而学习音乐改考艺术,绮梦变成了现实;当他在馄饨摊守候夜归的林佩曦,既不搭话,也不去表白,这份暗恋有点扭曲,有点难以对人言,走出校园的爱情像这个城市一样百味杂陈,爱的真相也许就是这样残酷而无望。 第二章爷爷的故事,是从青春气息宕开来的一笔,更是从爱情到亲情的升华。是应该尊重爷爷的选择把他从医院“偷走”,还是应该按照父母的意见把爷爷留在医院方便抢救,少年们的选择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对是错,爷爷的离去教给他们的是面对生死的承担。 第三章先写张超然,看似是纯而又纯的校园爱情。但是,当她在被保送后仍然每天来上课,无比认真地记着笔记,又无比执拗地一次次把笔记送给陈嘉,张超然已经不再只是“校园女神”那么简单,而是为了爱可以忘记自我、放弃矜持、从未开始却又刻骨铭心的初恋之初。 环城的故事发生在保送考试的前一夜。孙熙文在馄饨摊守候林佩曦;萧乙、陈墨在KTV做考题却思考的是要不要把爷爷从医院偷运出来;陈嘉在收到张超然的信息之后用一夜的环城行走来DOWN掉这场考试,他想的已经不是男女之爱,而是悟道式的对爱的挣脱。四个少年在一夜间长大、成熟、蜕变。 当毕业典礼上小师妹稚嫩而又坚定的表白声音响起,我们猛然发现,张超然、林佩曦、孙熙文、陈嘉,电影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那么表面淡然而内心无比强大,他们执着于爱情、执着于理想,哪怕自己受到伤害,哪怕要伤害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是青春的力量,这也是成长的力量。 音乐 这样的青春必然是如歌的,这样的歌必然是注重表达内心体验和描绘个人化情感的。民谣,这种注重歌词的叙事性、编配务求简洁、演唱方法必须真挚的音乐形式成为《环城七十里》的不二选择。 电影中的12首歌曲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民谣,而现代民谣的一大特征就是诗歌化的歌词。《孩子》、《暮色未深》、《一个唱歌的人》组成的成长系列,和《哑子的爱情》、《告别少年》、《一只受伤的狐狸》等歌曲构成的爱情系列使这部电影的音乐呈现出组诗般的丰富意象。 影片中成长的主题歌《孩子》原名为《孩子诞生于泥并祝福你们》,歌词呈现出BOB DYLAN般的寓言式意象。 片尾曲《一个唱歌的人》是平和开阔的大气之作。 张超然的主题曲是用哑子的意象来表达一切无法言说的爱情。 与一般的电影音乐不同,这些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不只是烘托气氛或者煽情,而是成为电影中份量极重的一个部分,它们有时甚至是压过画面,凸显在前台的。更多的时候,这些歌曲带来了画面之外的另一层寓意,使电影呈现出超出一般小清新电影的厚重质感。 这样的歌曲的呈现必然也不同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欧美乐风和港台腔调。歌曲的制作是“反录音棚”式的。编配及其简单,基本只用人声、吉它,偶尔有一点弦乐的铺垫;演唱和演奏的录制也力求一遍成型,保留每遍演唱和演奏中的小瑕疵。所以,这些歌曲不像大工业时代的录音棚歌手的唱片那样用花哨的编配和逐句抠的演唱来营造滑不留手的听觉感受,来掩饰曲调的“口水”和内容的苍白;当你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仿佛歌手就坐在你的对面,他们的吐字、行腔、呼吸、换气都近在咫尺,他们一定是不完美的,但绝对是真挚的、走心的。 风格 这样一些简单的描述可以基本概括《环城七十里》的风格。 以上的种种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东方诗化风格。 在文本上刻意忽略好莱坞式不断扔小包袱的编剧手法,讲求意在画外;在动作上没有互扇耳光式的肢体冲突,所有人的内心起伏都隐藏在平静无比的外表之下;在台词上没有大段的煽情和撒狗血式的倾诉,所有的话都是非常家常淡到极点的。 这种文本让我们回到了很多很多年以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看那么多美剧;那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见人就是“亲爱滴”;那时候,我们的感情因为层层包裹而显得尤为珍贵。那时候,我们还是羞于表达的中国人。 电影在画面上的追求则更加明显,那就是,如宋明文人画般的色彩与构图。影片追求画面的静态美,尽量避免使用运动镜头,尽可能用演员走位的调度来调整画面节奏;在色彩上多用各种层次的灰、绿,接近国画中的墨色、赭石、花青,而最重要的场景多使用自然光拍摄于黄昏,夕阳的淡金使这些灰、绿柔和而温暖。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都拍摄于南京的台城,前景是二三少年,中景是城墙和古老的鸡鸣寺,后景是如纽约般林立的摩天高楼。这是南京,也是中国。 值得一说的还有影片的剪辑。四个故事和尾声的毕业用传统中国章回体小说的版式来间隔,画面的构图则呈现比一般遮幅更极致的横向卷轴式效果。 特别突出的还有文字在画面中的使用。就像中国山水画,画面的题识的文字一定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本身的图形美也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影片中,大量的文字是覆在画面之上的,这些文字可能是诗意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诗意歌词的呈现,为电影带来了阅读般的别样感受。于此,影片诗意的主题、诗歌式的音乐和诗化的画面完美统一在影片的东方式视觉系统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