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曲
- 时长
简介
此版本为1976年录音版。 大型声乐套曲 '长征组歌'之数码处理历史性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供,十首曲在此专辑每首各以朗读及演唱形式表演,共有20段。 唱片编号:HRP914-2 作词:肖华 作曲:晨耕、生茂、唐轲、遇秋 表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三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长征组歌》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是倾注了领导、专家、群众心血的优秀艺术作品。她以深刻凝炼的词汇,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尽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的壮丽史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当年在京、津、沪、宁等地演出后,获得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一些歌曲在广大群众中迅速传唱,被誉为是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已入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长征组歌》于1966年奉周总理指示,列为他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尔后曾多次复排演出,并摄制成音乐艺术片,成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30年来的重点保留节目。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肖华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过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 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肖华同志患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往往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 为了创作《长征组歌》,肖华同志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楼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了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重减轻了好多斤。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又反复征求意见,于1964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意志的集中表达,正如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仁祀所言:“长征精神民族之魂”。因此,《长征组歌》40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精品,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