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ók & Stravinsky: Violin Concertos (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小提琴协奏曲)
- 指挥: Esa-Pekka Salonen (埃萨-佩卡·萨洛宁)
- 演奏: Viktoria Mullova (维多利亚·穆洛娃) (小提琴)
- 乐团: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矶爱乐乐团)
- 发行时间:1997-11-21
- 唱片编号:4830731
- 译名: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小提琴协奏曲
- 歌曲
- 时长
-
作曲家:Igor Stravinsky(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
作品集: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作曲家:Béla Bartók( 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
-
作品集:Violin Concerto No. 2, BB. 117( b小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117)
简介
Mullova近年来演奏不少二十世纪的作品,包括Bartok和Stravinsky, 甚至Jazz的音乐;给人的感谢总是那么清爽。而Salonen也是年轻一辈的指挥家中非常出色的一位。 俄罗斯女小提琴家,就学於莫斯科音乐学院,科岗 (Lenoid Kogan)的学生,1980和1982年先后赢得芬兰西贝柳斯比赛和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一名.1983年和指 挥家乔达尼亚趁到芬兰举行独奏音乐会之际,到美国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后又移居奥地利.穆洛娃的第一张唱片录於1985年,曲目是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协 奏曲,这以后,她录制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几乎张张精彩.她的演奏,洋溢著难得的高贵气质,节奏、分句、层次,都处理得极为精致,她最有品质的作品是布拉姆斯、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 50年代末生於前苏联,从5岁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曾师从小提琴大师科冈。16岁获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81年获赫尔辛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1982年获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第一名,当时一举囊括如此眾多重要的奖项,无疑展现了她无限光明的前景。 80 年代初,穆洛娃离开祖国前往欧美发展。1985年签约PHILLIPS唱片公司,不久名声鹊起并相继录制了大量唱片。她的首张唱片是由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 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该张唱片曾获得法国唱片大奖。接著是由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录制的维瓦尔第《四季》。1988年穆 洛娃又与马里纳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录制了帕格尼尼第一、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她与这个乐团合作录制的孟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了法国“金音叉” 奖。同年她又与普列文指挥的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与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而另一张与钢琴家卡尼诺合作录制的斯特拉文斯 基、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的三首奏鸣曲的唱片也获得了“爱迪生录音奖”。穆洛娃对巴赫的音乐也是情有独衷,她曾经录制过巴赫的三首奏鸣曲,最近又录制了以 轻鬆的风格演绎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一般认为穆洛娃不是像穆特那样激情四射的演奏家,表面上听去具有高贵冷豔的气质,常常藏而不 露、有条不紊地处理著乐曲的风格、乐句、力度、表情等,但仔细听去,却让人可以触摸到她内心深处不可抑制的激动。冷漠的外表与炽热的情感不期而遇地结合在 一起,构成了穆洛娃与眾不同的演奏特色。穆洛娃的表演曲目从古典到现代十分宽泛,可见她的艺术与技术功底的厚重。 1983 年,小提琴家Mullova,偕同钢琴伴奏男友在芬兰巡迴演奏,他们为了摆脱KGB的监控,巧妙地把史特拉瓦裏琴留在旅馆,然后连夜奔逃到瑞典寻求政治庇 护,最后在美国政府的安排下到美国。Mullova是1982年柴可夫斯基大赛的金牌是国家栽培的明日之星,在80年代美苏冷战仍尚未结束之际,此举可谓 让苏联颜面尽失。Mullova的琴声冷峻,但技巧犀利、音準好、乾净俐落,和Kogan的风格有点像! It's handy to have two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violin concertos together on one disc, especially in such fine performances. The somewhat astringent but dance-inspired Stravinsky, in his neo-classic mode, dates from 1931. Viktoria Mullova invests it with virtuoso flair, her lean tone perfectly fitting the brittle, skittish outer movements, broadening for the melodically rich Aria movements. The Bartók gets as committed a reading, Mullova playing with rhapsodic exuberance and the orchestra matching her for color and energy. Mullova sings the delicate lyrical theme that opens the Andante tranquillo movement with intense inwardness. Esa-Pekka Salonen's sympathetic conducting makes this a partnership to treasure. --Dan Davis -->代码-->在美国乐界突然出现的年轻女小提琴高手 近年来从俄国逃亡或拿到出国签证后移居西方的艺术家已有相当的数目,如果不是一个名气响亮的大人物,多半不会成为新闻被报导出来。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朝日新闻』刊载了驻华盛顿特派员小田,十四日专电「苏联年轻小提琴,在美国痛切倾诉拋弃祖国心情」为题的报导。上下再附以「演奏机会,一月二、三次,亦未蒙获配公寓」/「把史特拉底小提琴遗留在饭店就逃亡」的小标题。 竞赛优胜与逃亡 一九八三年受邀在赫尔辛基开独奏会的维多利亚.穆洛娃(二十三岁),把向来相知很深的指挥家瓦克丹.乔大尼(四十岁)充任为钢琴伴奏者,相互研究逃亡的计画。六月二十八号,两个人相偕前往芬兰,当晚在赫尔辛基开独奏会,所得评价并不很好。 当穆洛娃在美国接受採访的时候说:「有几位批评家在评论中说真奇怪,为什么我会选一个那么平庸的钢琴伴奏者」时,站在旁边的乔大尼立刻接腔:「那是我当钢琴家所得的最高评价」,惹得大伙都大笑起来。 曾在一九一七年得过卡拉扬国际指挥竞赛大奖的他,在哈利可夫交响乐团当音乐总监,这是以钢琴家身分站在舞台,算是已经事隔二十年来的事情。 其实,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个至芬兰演奏的。另外还有一个叫柯斯康塞尔(文化部所属的苏联唯一国营音乐管理人)的中年妇女当监视人跟随他们同行。对於因为钢琴伴奏的不佳而评论不太好,内心却感到高兴的,倒是乔大尼本人,因为他认为可以利用它当做对付监视人的藉口之用。 「维克(维多利亚的暱称)因为评论不好而闷闷不乐。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常重感情的,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在深夜或清晨的时候去大扰她」。 穆洛娃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整天闷在饭店内的房间。监视人觉得奇怪,问她:「何不出去买些斜纹部布阿什么的?」 七月一日,他们为了举行第二次的独奏会,前往芬兰北部的一个叫库沙摩的小城市。七月二日,监视人说:他已经为了他们两人拟定好一次小小的观光旅行。穆洛娃谢绝了这个提议,乔大尼则耸一耸肩膀。故意摆出一付「艺术家是对观光不感兴趣的」的神色。於是穆洛娃乘机怂恿监视人说:「为了我们而取消这样美好的一次远足,不是太可惜了吗?不要介意我们,你自己去吧」。原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安排的计画,中年妇人最后决定自己一个人去做观光的远足了。 当天下午二时,穆洛娃把一隻苏联政府拨借她使用的史特拉底名琴遗留在床上,与乔大尼一起坐上计程车进入瑞士。 当晚在叫做可里奥的市镇住了一宿,第二天七月四日(週一)上午搭乘飞机直奔斯德哥尔摩,急忙跑进美国大使馆,但是很不巧,大使馆却因当天是美国独立纪念日而深锁大门。於是立刻又转往警局请求保护,警察打他们两个人带进一家旅馆的房间内,严命他们不可以踏出门外一步,不久,瑞典的电视报导他们的逃亡,也放映出他们的脸像。第二天七月五日,警察準备了假髮和新衣与太阳眼镜,把他们改了装,之后用车子送他们到美国大使馆。这时候,大使馆周围已经挤满了各大报社的通讯员和摄影记者。 警察警告他们:「KGB的爪牙经常装扮成记者模样活动,千万要特别小心」。此后一直到安全抵达美国为止的恐怖,穆洛娃叙述如下:「我时时刻刻都在提心吊胆。我想起了芭蕾舞女演员鲁多米拉.乌拉索娃逃亡之后,在纽约受到KGB的诱骗,被用强硬的手段押进飞往莫斯科的飞机带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