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第三交响曲 & 普朗克模范动物
- 指挥: Georges Pretre (乔治·普雷特)
- 演奏: Camille Saint-Saëns (夏尔·卡米尔·圣-桑) (钢琴)
- 发行时间:2001-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时长
-
作曲家:Camille Saint-Saëns( 夏尔·卡米尔·圣-桑)
-
作曲家:Francis Poulenc( 弗朗西斯·普朗克)
简介
第三交响曲,Op.78 "管风琴 (Organ)" 圣-桑共写了五首交响曲,其中两首早期作品很晚才出版。他最重要的交响曲是完成于1886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Organ)。此曲具有非常恢宏的构思,也明显受到李斯特创新的作曲技巧的影响(此曲即是为纪念李斯特而作),又名为《管风琴交响曲》——为管风琴在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并非独奏,而是与管弦乐团相辅相成。 在此曲非传统的二部构架内,仍可寻得将音乐素材分为四个乐章的传统区分法:第一部分由快板(以简短缓慢的序奏引导)与慢板组成,第二部分则包含谐谑曲与急板的终乐章。曲中惊人的特色在于大量运用主题变化手法,此一手法是由李斯特与柏辽兹发展出来的,主要内涵是:乐章中某一旋律单元,经过变化之后,在后续乐章中制造出新的主题。《管风琴交响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上行的四音符动机,首先由双簧管配上弦乐哀怨的和声,带出了缓慢的序曲,接着扩展开来,成为慢板抚慰位性主题以及终乐章里庄严如圣咏般的主题,第二个基本主题先奏出小提琴仓惶疾走的十六分音符旋律线,这个快板乐段看似伴奏,后来又以多种面貌重现——在慢板中有两种不同的变化,分别是开端的主题与谐谑曲主题,还有终乐章的副主题。 管风琴庄严洪亮的声音,留到交响曲的结尾部分,当乐团欢欣鼓舞地奏出第一基本主题时,它以象征胜利的和弦应和,但此时最优美的一刻却在慢板的开端,踏瓣的音调衬托着弦乐,奏出安静而抒情的主题。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 1877年他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作品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等。 圣桑的音乐听起来就像是古典音乐。它“正确”,但决不沉闷。圣桑是位知识分子,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从小就是神童,3岁能作曲,7岁就对音乐进行分析,钢琴奇才,首席管风琴手,写了些关于绘画,哲学,文学和戏剧的书。受人尊敬的指挥,令人咋舌的多产和有才能的作曲家。 圣桑是一个法国公务员的儿子,出生于巴黎,做了所有令人吃惊的非凡事情。13岁便进入巴黎音乐院,并获得管风琴和作曲的奖金,成为一家巴黎小教堂的管风琴师。22岁时被任命为巴黎最著名教堂之一的马德莱纳教堂管风琴师 。他在那里待了20多年,46岁时被选入学院,又活了许多年,获得多种荣誉,创作乐曲,受到人们尊重,喜爱和赞扬。他教书,编撰其他大师的乐曲,作为音乐会的钢琴演奏者到各地巡回演出。除音乐外,他还研究过天文学和物理;他写诗,写过一个剧本;他贪婪的阅读文学著作;他能说好几种语言。圣桑有第一流的头脑。 他曾历经悲剧,一周内失去两个孩子,以及婚姻破裂。他的性格也不理想,但却是个才华洋溢的音乐家。他曾写道:“无法因优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和一系列美丽的和弦而感到完全满意的艺术家,就不能了解音乐的艺术。”这话在今天已不适用。他被称为法国的门德尔松,一个从未发挥出他的天才的作曲家,巧妙但并不热情,优雅而不激烈,机智但不富于灵气,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却不是激性的完美主义者。 圣桑写了5首交响曲,4首管弦乐交响诗,12部歌剧,5首钢琴,3首小提琴和2首小提琴协奏曲,神剧,钢琴幻想曲,许多室内乐,100多首评价不太高的歌曲。 有两架钢琴和管弦乐团演奏的著名的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其中演出的有大象,袋鼠,布古鸟,它包括了也许是为大提琴独奏写的著名的旋律《天鹅》。 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年),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99年1月7日生于巴黎,1963年 1月30日卒于同地。5岁从母亲学钢琴,1914年师从西班牙钢琴家R.比涅斯学习。1917年后与A.奥涅格、D.米约、E.萨蒂相识,并创作《黑人狂想曲》献给萨蒂。1918—1921年应征入伍。1920年成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1921—1924年师从C.科什兰学习。1924年为C.N.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剧《母鹿》,名声大振。1935年一度转向宗教音乐的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巴黎,为悼念西班牙文学家F.加西亚·洛尔卡写《小提琴奏鸣曲》;为法国诗人P.艾吕雅的诗谱写具有爱国思想的康塔塔《人类的形象》,预言解放,表现对法西斯的蔑视。1947年创作第一部歌剧《泰勒西阿斯的乳房》。 这部三幕荒诞喜歌剧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通过一个妇女不堪生儿育女之苦,由丈夫变成女性,生下4万个孩子,最后不得不再将性别调换过来的故事,辛辣嘲讽当时政府当局的人口政策。泰勒西阿斯的名字源出自希腊神话的盲人预言家,曾变为女性,后又恢复男性。1953—1956年作第二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评论家认为是现代优秀歌剧之一。这部三幕十二场歌剧是根据法国大革命时期迫害16名宣誓殉教的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史实为依据所写小说改编的台本创作的严肃歌剧,音乐的新古典风格有异于荒诞幽默的《泰勒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剧的形式美感,带有宗教音乐的深沉严肃的气氛,同时在和声处理上运用平行和弦、四度迭置等手法,最后女主人公面对死亡所唱的颂歌在乐队烘托下,显得优美、壮烈。该剧描写一位贵族姑娘的精神成长历程,她为追求心灵的平静而隐居女修道院并与另一位修女成为知己,她恐惧死亡,热爱生活,而命运却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断头台,在祈祷圣母的赞美诗歌声中,奔向天堂。1958年作独幕歌剧《人声》,全剧长40多分钟,只有一个女主角在台上与她的情人通电话,但通过她的独唱及聆听对方谈话的沉默,反映出一个社会性悲剧。 普朗克的创作领域宽广,包括各种体裁,擅长于创作优美精致、风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动听、和声明快、织体清晰,追求古典音乐典雅精细的美感。他的室内乐奏鸣曲、为古钢琴与小乐队所写协奏曲以及弥撒曲、经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征。他依据法国民歌传统,发展了德彪西的音乐韵律原则与穆索尔斯基的声乐朗诵方法。他的曲调富于歌唱性,有“法国的舒伯特”之称。总体来看他的作品从轻松活泼,富于娱乐性逐渐转变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严肃题材。 普朗克的器乐作品题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羽管键琴与乐队的《乡间协奏曲》(1927~1928)、钢琴与18件乐器的《晨曲,舞蹈协奏曲》(1929)、管风琴、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1938)等,还有木管、铜管乐器、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他一生没有中断过钢琴作品的创作,常写有文字标题。1940年至1945年写了一首钢琴曲《小象巴巴尔的故事》是别出心裁的钢琴声乐叙事曲。声乐作品很多,有伴奏或无伴奏合唱占有相当数量,还有150首钢琴伴奏的歌曲。普朗克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936年至1962年间写了一系列宗教音乐作品,构思深思熟虑,旋律、节奏、和声均处理得细致、贴切,表现出了词的内涵和韵律,复调手法确切而自然,传统技巧运用痕迹显明。普朗克不墨守成规,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没有像先锋派那样摈弃古典传统的格式,各种不同体裁形式的运用都力求自然,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手法加以融合,具有丰富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