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曲
- 时长
简介
这套由20张CD、DVD组成的音像制品于2005年1月8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了盛大的发行仪式发行式气氛热烈、场面隆重,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刘异龙、张静娴、张洵澎等艺术家为观众进行了签名售带,求购人数众多,签售欲罢不能。 昆剧,亦称昆曲,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52-1572)的江苏昆山。迄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明、清之际,它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二百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无不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 昆剧表演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它剧目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武功技术卓绝,表演情真意切,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剧百年历程,,有盛有衰。盛时宫廷里巷、京城边陲,到处都有昆剧艺人足迹。明代后期昆剧即已进宫。康熙乾隆多次南巡,每到苏州必看昆剧,还选演员带回北京。许多贵族高官分到各地,大都要带昆剧家庭戏班去,甘肃、云南、广东等地都有昆班演唱。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官僚犯法,充军宁古塔(黑龙江境内),竟也会带几个演员去。可见昆剧迷人之深。 昆剧之所以迷人,首先昆剧有着极为深厚的传奇文学基础。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对语言文学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对历史的高度概括,使人读了难以忘怀。众多的皇皇大作构筑了昆剧大厦的基石;其次昆剧有着成熟优美的舞台体系。对于昆剧舞台中的唱腔艺术,明代文人徐文长这样评价“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 昆剧发展到清代后期日益走进雕琢词藻的死胡同,墨守陈规,脱离群众,再加社会动荡,开始衰败。到了民国时期,惨落到全国竟无一个专业剧团。这种颓败情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有了转机。1956年《十五贯》轰轰烈烈的演出,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挽救昆剧艺术。胡曜邦同志为振兴昆剧曾亲笔批示,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2004 年五月,中国文化部起草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实施方案》,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希望使昆曲目前的困境有明显改善,争取使昆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该方案的基本目标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今后五年建立三至四个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五年内争取新创十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剧目,五年内抢救十五台濒危的传统剧目、两百出优秀传统折子戏,挖掘整理昆曲资料,培养一批昆曲人才,培养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观众,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扭转昆曲艺术的困境。 可以预见,一个振兴昆剧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次出版的中国昆曲音像库,从3年前就已开始酝酿。其时正值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了保护和复兴昆曲艺术,弘扬和光大民族文化,上海昆曲发展基金会、上海昆剧团和上海声像出版社,进行了光泛的接触,深入的探讨。以期将这个被誉为“百戏之宗”的活古董,形象系统地展现给群众。 录制工作于2002年8月启动,上海昆剧团和上海声像出版社的主创,编辑人员对曲目挖掘、音像制作、市场调研、媒介推广、市场运作、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上海的一些书画名家对此给了极大的关爱和支持。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戴敦邦、程多多等为装帧设计题字作画。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战,这套装帧精美的中国昆曲音像库终于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