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 Manfred Symphony; The Tempest (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 暴风雨)
- 演奏: Mikhail Pletnev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钢琴)
- 乐团: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 作曲: Mikhail Pletnev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 发行时间:1994-01-01
- 唱片编号:439 891-2
- 译名: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 暴风雨
- 歌曲
- 时长
-
作曲家: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作品集:Tchaikovsky
-
作品集:Manfred Symphony, Op. 58, TH.28( 曼弗雷德交响曲,作品58)
简介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将此题材提供给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来没有这样努力过,也没有由于工作而觉得这样疲倦,交响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写成四个乐章……自然,它是献给您的。”Manfred是根据拜伦(Lord Byron)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第一乐章的引子是交响曲的基本主题,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也是整首交响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尔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寻求的“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找到的,主题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一个抒情诚挚的旋律。他的尾声是悲剧性的,具有“葬礼进行曲”的性质。 第二乐章是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作曲家拟有如下的标题: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的面前。”音乐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优美深情十分动人。进入高潮时,出现曼弗雷德主题,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着人间的悲苦。 第三乐章是“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作曲家的标题是: “山中居民朴实的、贫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调纯朴而富于诗意。紧张而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突然打断了如歌的愉块音调,乐队中响起了钟声,又是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调最后愈来愈弱,以至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的快板,生动描绘出拜伦长诗中最阴郁和幻想的一个情节: ——地狱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长诗中阿里曼是一个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恶”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无畏惧地来到这里,他为思念的阿斯塔尔塔而苦恼着,想借助于地狱之神把她召唤来。作曲家的标题是这样的: “阿里曼的宫殿,地狱的狂欢。曼弗雷德出现在杂乱的狂欢中,呼唤阿斯塔尔塔和她的出现;他被宽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过低音声部缓缓奏出中的世纪圣歌《愤怒的日子》来描述的。1831年,自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后,西欧作曲大师们相继效仿,该曲也成了诸多音乐名作中死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