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曲
- 时长
简介
Piotr Rubik专辑介绍:走进波兰馆,很多人一下子就被大厅里静静流淌的背景音乐所吸引。曲子时而激越,时而悠扬,间或几段欢快的小调甚至会让人产生随之起舞的冲动。最神奇的是,不论你何时步入大厅,钻入耳朵的第一个音符、第一段旋律都会立即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这首在波兰馆入口大厅循环播放的曲子,就是波兰馆赠给上海世博会的特殊礼物——《上海狂想曲》。 日前,记者采访了《上海狂想曲》的作曲者、波兰著名作曲家彼得·鲁比克。电话中,这位以自由游走于古典乐和流行乐之间而著称的波兰作曲家首次向中国媒体讲述了《上海狂想曲》的创作故事。受邀作曲: 既有波兰特色又要国际化 2008年11月,华沙秋意正浓。波兰作曲家彼得·鲁比克收到一个特殊的邀请——为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作曲。 “世博会波兰馆的负责人告诉我,希望我创作一首既有波兰特色、又十分国际化的曲子。这个任务对于我来说非常特殊,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为世博会创作过音乐,甚至从来没有参观过往届世博会。”在电话里谈起《上海狂想曲》的“缘起”时,时隔两年,鲁比克的言语中仍然透着兴奋。 整个创作,鲁比克花了两个月。“我不喜欢在一首曲子上花太长时间。和平常一样,我把《上海狂想曲》的创作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花了两周时间思考这首曲子的名字和主要旋律,然后再考虑怎样与乐团合作,把曲子表现出来。”鲁比克告诉记者,在考虑名字和主旋律时,他花了很多功夫思考世博会的意义和中国听众的口味,“我想象自己站在上海,面对着上海的交响乐团和听众,在世博会这个宏大的舞台上,如何表达波兰人的情感。”波兰味道: 融入传统舞曲和肖邦最终,鲁比克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一首具有浓郁波兰风格的交响乐,用音乐形式把波兰介绍给中国听众。为此,他在这首14分半的交响乐中注入了许多波兰民族音乐元素。“曲子的中间部分包含一段舞曲,这是波兰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叫‘Oberek’。每当听到Oberek的音乐响起,很多波兰人就忍不住想要跳舞。” “还有一段有关肖邦的音乐,也是为了向中国人介绍波兰音乐而创作的。”鲁比克笑着说,“肖邦是波兰音乐的标志,人们一听到肖邦就会联想到波兰。《上海狂想曲》中这段‘肖邦’没有把肖邦的音乐照搬过来,而是表现了我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以此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上海印象: 杂糅多种音乐寓意多变 “曲子名叫《上海狂想曲》,当然也一定包含了我对上海的理解。”虽然从未到访过上海,鲁比克脑中的“上海印象”却十分清晰,“在我的想象中,上海是一个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人们每天都有新鲜感,永远不会感到乏味。” 于是,鲁比克把“上海印象”凝炼为“多变”,并在曲子中把多种音乐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多变的音乐风格。“这也是我把这首曲子命名为《上海狂想曲》的原因,因为‘狂想曲’这种音乐形式最善于将各种音乐元素糅合在一起。”鲁比克介绍说。 将多种音乐元素“杂糅”进同一首曲子,很多人也许会担心曲子风格会显得杂乱。鲁比克对此却一点不担心:“这首曲子是要在波兰馆入口处播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波兰馆。所以我想要创作这样一首曲子,让每一个游客,不管他何时跨入波兰馆的大门,听到的第一个音符、第一段旋律就能深深地打动他。” 可能已经有人发现,这首曲子有很多电影音乐的影子。鲁比克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让很多人接受并记住波兰馆。不过,当记者问起整首曲子所传递的信息时,鲁比克的回答却变得十分简洁:“爱与力量。爱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