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贝尔玫瑰经奏鸣曲

比贝尔玫瑰经奏鸣曲

  • 流派:Classical 古典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05-10-07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歌手
  • 时长

简介

波希米亚-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海因里希·伊格纳茨·弗朗茨·比贝尔(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1644年8月生于波希米亚的瓦尔滕贝格,1704年5月3日卒于萨尔茨堡。早年他曾在奥尔穆兹大主教麾下效劳,1670年神秘莫测地离职,此后一直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工作,起先任男童合唱教师,后任副乐长,1684年起晋升为乐长,1690年,奥皇利奥普德一世封他为骑士。 比贝尔生前主要以技巧高超的小提琴家享有盛名,最着名的乐曲皆为这件乐器而作,如流传于世的16首《玫瑰经(神迹)奏鸣曲》(约作于1676年),在使用高把位、新型弓法、多重双音、变格定弦(scordatura,这套唱片CD2的最后第22轨是Andrew Manze对scordatura的简短解说)、模拟对位等效果等方面,他走在帕海贝尔和巴赫的前面。他的音乐融合了意大利和德国的巴洛克风格。正是由于他的《玫瑰经奏鸣曲》,比贝尔才被人们重新认识。这套16首奏鸣曲也被称为《神迹奏鸣曲(Mystery Sonatas)》(神迹是指耶稣基督和圣母玛丽亚的15件事迹,如耶稣的诞生、受难、圣母升天等)或《铜板雕刻奏鸣曲》(由于奏鸣曲的标题采用铜板雕刻装饰)。每一部奏鸣曲都采用不同的定弦以丰富小提琴的表现力从而能表达5件“欢乐神迹”(如升天)、5件“悲伤神迹”(如耶稣受难)和5件“光荣神迹”。“光荣神迹”从“复活奏鸣曲”(Resurrection Sonata)开始到第15首,这时小提琴的中间两根弦要交叉,从而具有象征意义。最后的第16首是恢复标准定弦由小提琴独奏的帕萨卡里亚。在第15部奏鸣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的主题,可以肯定帕格尼尼正是从比贝尔这里获得了灵感,正像李斯特、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从帕格尼尼随想曲获得灵感一样。《玫瑰经奏鸣曲》是在比贝尔死后才出版的。虽然这是一部有关宗教的作品,但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其宗教的内涵,只感受其中的安详、悲悯、崇高和温情。 Andrew Manze是当今英国着名的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他1965年出生于英国的贝肯汉姆。在剑桥大学学习时就已经开始演奏巴洛克小提琴,之后他又跟随The English Concert的创始人之一Simon Stadage(平诺克版《四季》的小提琴独奏者)学习巴洛克小提琴。后来他又在皇家音乐学院以及到荷兰海牙跟随Lucy van Dael和Marie Leonhardt学习。1988年他成为由Ton Koopman指挥的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的首席小提琴,后来又成为John Toll(演奏大键琴)和Nigel North(演奏琉特琴)组建的 Romanesca 的成员。2003年他继Trevor Pinnock之后成为The English Concert的指挥。2006年他成为Helsingborg Symphony Orchestra的首席指挥。Manze经常在BBC 3台做早期音乐节目的主持人。他在Harmonia Mundi这个录音品牌录制了许多唱片。他经常和大键琴演奏家Richard Egarr一同演出和录音。在BBC逍遥音乐会上演奏科莱里的大协奏曲时他说:“我演奏时沉浸在他的音乐中以至于我自己都相信我就是科莱里。” Richard Egarr是英国着名的键盘演奏家和指挥家。他在约克大教堂男童唱诗班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后在曼彻斯特的切特汉姆音乐学校学习,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成为管风琴学者。后来跟Gustav Leonhardt的学习更激发了他在古乐演奏方面的兴趣。但他不仅能够演奏十五世纪的键盘乐作品也能用早期钢琴演奏肖邦以及用现代钢琴演奏贝尔格和Maxwell Davies。他在室内乐演奏方面非常活跃,同Andrew Manze的组合被《留声机》杂志评价为“无与伦比的小提琴与键盘二重奏”。2006年,他继Christopher Hogwood之后成为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的音乐总监。在这套唱片中他在一部分奏鸣曲中演奏管风琴,在另一部分奏鸣曲中演奏大键琴.

[更多]

此歌手的其他专辑